环球滚动:整体与局部
(资料图)
「整体性」这个词在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时通常是褒义词。比如有人说:“呆呆这个人,做事情真是讲究整体性。”虽然你也不知道这是在夸什么,但就觉得是夸就对了。但是,对于没有认真思考这个词语含义的人来说,可能会误解为只要把所有事情都考虑到就可以做到整体性。实际上,要做到整体性,需要聚焦于局部,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整体。
比如我们看苹果发布会,看到 Apple Vision Pro 的时候,许多设计师朋友要么是在畅想人如何通过这副「眼镜」把所有屏幕变成一块屏幕,享受更好的视听体验。要么是在吐槽或看衰,认为它太贵了,电池外接不方便,没有试用名额,等等。
我们对这副「眼镜」的认知是一个整体的,没有多少人会去分析它的组成部分。但这副「眼镜」之所以做成这样,背后的许多思考都是非常讲究的,我没有看到国内有什么设计师在讨论这件事,但国外已经有不少设计师在分析它的设计细节。比如,Apple 的设计师将 VP 分为五个独立的部分:显示组件、包含扬声器的音频带、使显示器可用的密封环境、将东西固定在头上所需的可调节头带,以及电池。
其中有人提到,在配戴设备上有一个长得很丑的物理按钮。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解读:为什么 Vision Pro 和现在的许多产品如电车都会保留物理的「旋转按钮」。经过多轮测试,发现用户完成触屏转动任务的平均时长需要 4.6 秒;而物理按钮的平均操作时长只要 1.4 秒,且感知更明确,许多用户在操作的同时甚至不需要盯着按钮就能识别出它的数值。因此,在许多领域中,当旋转按钮的作用非常重要时,物理形式的设计反而是更好的,即便它看起来丑一些。
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现代汽车的首席设计师 Luc Donckerwolke 也支持了这种说法。再看 Vision Pro 的设计,它的物理旋钮是用来调节头部和「眼镜」的适配度的。这样的按钮显然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可以更快速地完成操作。类似于特斯拉的辅助驾驶模式,调节速度时方向盘上的滚动球比屏幕上的点击操作更为方便。那么,什么样的体验才是好的?整体看起来舒适,还是操作起来方便?
当我看到这个例子时,马上想到一些设计师在作品集里总是喜欢摆上整个项目的介绍和页面截图,虽然整体性看着不错,但是局部内容却经不起推敲。随便问一个功能设计的细节问题,马上就不知所措了。如果在作品集里能够详细讲解某一个项目功能的设计思路与逻辑,并且能够有理有据地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那么对方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而不是像一些人那样满嘴胡话:“我们公司是一个旨在解决企业客户管理的公司,我们是给顾客提供一个能够管理客户的系统,而客户的信息是多样的,所以我们提供了某某功能。”
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日常生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看起来美好的产品实际上却缺乏逻辑思考。当真正使用时,问题就出现了。比如一家咖啡店,看起来很美好,装修精美,设备高级,进门前一切都很好。但是,进去后发现找不到 WiFi 密码;大多数插座离座位很远,坐在座位上的人无法给电脑或手机充电;座位与座位之间隔得太近,邻座讲话的内容一清二楚;过道却异常通畅,似乎只留出了位置给顾客买咖啡,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让顾客坐下。好像在暗示顾客买完就离开,而不是坐下休息。
如果咖啡店老板没有专业人士的协助,他们可能只会考虑座位的布局如何看起来漂亮,这种考虑会非常主观,只能符合他们当前的意愿。但是设计师会考虑顾客从进店到柜台点餐再到拿着订单按照布局引导坐到合适的位置,以及离开时从哪个位置出门更方便。它应该有一个引导顾客行为的流程,从而不会打扰到已经坐下或正在排队的其他顾客。
于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整体上时,内心一定要清楚,它的核心还是局部。
刚毕业的时候,每回看到一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上写着「十年设计经验」就觉得很厉害。当自己也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再去回看,如果哪天也写上「十年产品设计经验」,我会觉得真是没什么可写了才会写这个吧。十年经验,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混十年也是十年。顺便这个事也问了几个非常优秀的产品和设计朋友:“你们会在个人介绍里写上十年产品经验么?”回答都是:“那也太羞耻了吧。”